【交流方式 北京模块节】终极活动指南 Guide for Modular Commune Festival Beijing

续写传奇性能:Sennheiser MD 421 Kompakt 紧凑版全能麦克风评测

Alctron MP73EQV2 麦克风放大器 / 通道条评测:重现 Neve1073 的传奇声音

Ample Sound 发布「鼓-风雷」音源

便捷的无线音频体验:MIDIPLUS MS5 / MS6「TWS 真无线立体声监听音箱」


我把学校的编钟制作成了 KONTAKT 乐器(附福利免费下载)

官方新闻稿 发布于 2021-01-13 ·

分享到微信

1 评论

世界上并不乏优质的 KONTAKT 采样乐器,除了 NI 官方推出的,我们也分享过许多免费的正版音源。但相比于直接取用,一些用户也会有自己动手做音源的想法,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赋予那些自己喜爱的声音以二次生命。

不久前,一套名为 Bian Zhong 1.0 的 KONTAKT 音源受到了国内许多制作人的推介,其作者是现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四的聂凯文同学。为了一探究竟,我们联系到了凯文,希望能请他来聊聊音源制作背后的故事。



音色试听:http://html.midifan.com/demo/ni/bianzhong.mp3

文末可获「编钟音源」相关文件下载链接


是什么启发你制作了这套编钟音源?


我大一的时候,在一场音乐会上第一次听到了真实编钟的声音,那种独特音色带来的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由于我的专业是计算机音乐作曲,慢慢地又对编钟有了一定了解,就诞生了把它制作成 KONTAKT 音源的想法。

我和我的专业老师李云鹏副教授分享了这个想法。在他的指导下,我申报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此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想法和资金具备之后,我就着手制作了这款音源。 


听你提过录制的时候有些波折。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录制编钟的时候的经历吗?有哪些事情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整个过程都挺有挑战的。当我准备好了录音设备,来到音乐厅准备录制时,就发现那里只有能敲最下层甬钟的大木棰,没有敲中层甬钟和上层钮钟的小击锤。由于租借音乐厅的时间有限,一时间也借不到新工具,所以第一次我只录了最下层甬钟的声音。然而光是如此,就已经足够有挑战了。

编钟的演奏对敲击位置有很大的讲究,位置不同,出来的音色也会有差别。由于我没有真正敲过编钟,只是在网上查过方法和请教过有相关经验的人,所以在敲击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紧张。一方面是怕敲击力度过大损坏编钟,一方面是担心力度小了编钟的音色特性出不来。总之,花费了不少功夫,我才录制到了第一个满意的声音。

在后续录制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十分致命的问题:有一个甬钟的挂环与挂钩之间有些许生锈,因此敲击时会发出吱吱作响的声音。在尝试一些办法之后,我还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不过多浪费时间,我只能先完成其他甬钟的录制。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第一次的录制中能用的采样非常少,与预期成果相差甚远。


的确是一波三折!那么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的录制会顺利一些吧。

是的。第一次在总结了第一次拾音的经验教训后,很快我就再次预约好了音乐厅。在这期间我去请教了学校中乐系主任谭军教授,他是编钟演奏及理论方面的专家。我从谭主任那里了解到了编钟击锤相关的知识,还认识了我校青年编钟乐团的一位演奏员。我从那边借到了我的新武器:木制击锤和橡胶材质的击锤。此外还了解到了更专业的编钟演奏技巧。

击锤和演奏的问题解决之后,就只剩如何消除挂钩与挂环之间的摩擦声了。经过一番实践,我发现润滑油可以消除铜锈带来的摩擦声。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录音。在吸取了前一次的经验教训之后,这次的拾音相对比较成功。



凯文在武音编钟音乐厅内录制声音素材

想说明一下的是,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独立制作音源,且涉及的工作量较大,所以 1.0 版中我只录制了力度分层的采样,也只选择了一种击锤进行采样。在未来的迭代版本中,我还会录制更精细的采样。


听上去现在有了不错的基础。有了采样后就能对音频进行处理了,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部分让你印象深刻?

音频处理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音量平衡、降噪处理、音频剪辑以及音色音高分组。整个处理过程虽不复杂,但十分繁琐。其实无论是音色采样还是音色处理,都是一个极其繁琐的操作过程,都需要花费操作者的大量时间,所以得十分耐心和细心,不可因为其无聊的过程而对其松懈,影响了最后音源的质量。

处理完音频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声音素材挪到 KONTAKT 上真正开始制作音源。

这个部分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

  1. 导入采样音频,将对应音高的音频拖入指定的音高位置。
  2. 根据需求,为音色加入一些可以调制的效果器。
  3. 设计音源 UI。这一步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包括背景图的导入、效果调制器的映射以及音源的入库,需要涉及到 Kontakt Script 的编写。


Kontakt Script 是一组脚本代码。一开始我很是苦恼,因为我能在国内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很少。后来在专业课上,李云鹏老师给了我一些相关的资料,并帮助我在 YouTube 上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教程。

在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后,我通过对 KSP Reference Manual (官方参考手册)的学习,熟悉了它的原理及编写。虽然学习过程相对较艰难,但当能够根据 KSP Reference Manual 来编写代码的时候,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聂凯文同学已将他如何制作编钟音源的过程记录了下来,编辑成文档,连同音源一起分享给了大家。如您对此部分感兴趣,可以在网页中打开本文末提供的「下载链接」获取相关文件。

为音色加入效果器和设计 UI 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吗?能详细说说看吗?


是的,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在加入映射混响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一开始我用脚本映射了普通需自行调节的混响,但之后李云鹏老师建议我将其换成可选择的卷积混响,这样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

但是卷积混响的映射方法比其他普通效果器的映射要复杂很多,所以我想着能不能 KONTAKT 原厂音色里的混响映射中找到一些启发。打开音色经过一番寻找,还真让我找到了相关的选择混响的脚本代码,但这个代码是比较复杂的。我对代码进行了学习与模仿,再结合我的需求进行了与修改,在进行了多次尝试后,代码终于才正确运行,混响也被成功映射到外部界面。

这个项目前后花了 2 个月的时间,加上学习和查找资料的话至少得有 180 小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切身体会到了音源开发者的不易,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呼吁大家尊重开发者的工作成果,多多支持 NI 和正版音源。


感谢你的支持!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好的创作工具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这边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上面提到过 Bian Zhong 还会有更新版本,那么新版本会在哪些方面做出提升?

Bian Zhong 1.0 版是在 2020 年 9 月 28 日正式免费发布的,这之后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好评,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大家的肯定。能取得如此反响,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专业指导老师,在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会我如何高效率的查找资料与筛选信息,并一次次给我指明研究的方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凯文与李云鹏老师于工作室内的合影

我在音源的使用说明书里留了联系方式,有不少用户朋友联系到了我,我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不少使用反馈。后续的更新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编钟音色的品质,二是音源的 UI 界面的优化。

我打算将音频采样工作做的更加细致,添加力度分层采样,并录制不同击锤敲击的采样,做到采样数据量翻倍,提供用户更佳的操作体验,以回馈大家对编钟音源的关注与支持。


编钟1.0下载地址

▼▼▼

Step 1 

在浏览器中打开此链接
https://cowtransfer.com/s/a55dc57ffafb45 

Step 2 

点击 "Save to Cloud" 即可免费下载



采访/撰文:刘佳
混音/技术顾问:Will Wu

特别鸣谢:飞来音、崔潇予
 


文章出处 https://www.native-instruments.com/zh/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