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意度: 0 分
俺有些地方怎么弄不懂呢。比如说一个3*3*3的房间,如果房间材料的吸音系数按0.03来算,那么按照混响时间的计算公式应该是:T=0.161*27 /6*3*3*0.03,那计算结果就将近2.7了
这和起居室所提供的数据怎么不同呢
-
满意度: 7 分
这说明Spark和Machine Drum甚至Wave Drum的思路有点类似,就是采样为主,简单物理建模或算法变形为辅,对于鼓机来说,是最实用的。事实证明像Waldorf Attack, 还是软件FM出来的鼓机需要调制复杂,不仅声音质量不好,用起来也不方便。结构简单声音自然容易厚实。-f.k.y
-
满意度: 0 分
回26楼,在这里发言,不是写论文,很难涉及到所有的方方面面。所以,大家踊跃发言,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声音,才能把事情尽量说完整。
我在25楼提到的10KHz、20KHz,只是举一个典型的频率数字而已。即使厂家需要的低通滤波器是要切掉20KHz以下的信号,实际的低通滤波器,也很难做到那么准确,甚至左右声道实际上还很难做到同一个频率的低切。另外,所谓的低切频率,通常只是比带通信号低6dB,不是完全没有声音。这些关于滤波器的性能指标,都是相对数值,没有绝对的“静音、零输出”。
23-25楼有提到20KHz以上的超高频,但没有提到20Hz以下的超低频,怎么扯到超低频去了?坦白说,我对超低频的了解很有限。尽管有厂家推出能产生20Hz以下超低频信号的产品(不是低音炮,产品的具体名称我忘记了),号称能让人心情轻松、愉悦,是否真的有效,我从来没有去探究,也无法证实其功效。
至于人体(耳朵,还有其它器官)能否感受到20KHz或20KHz的信号,当然有部分人的耳朵确实是金耳朵,能听到比一般人要宽的带宽;在音乐会现场,你也能通过身体感受到一些低频的鼓声、座椅专递的震动等等。不能绝对。也有一些人,特别是老人,很难听到,例如10KHz(或其它频率)以上的声音,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大卡车,不见得其噪音就是在20Hz以下的。需要发出20Hz的声音,震动的物体需要每秒震动20次(20个完整周期),假如噪音是由发动机的转动发出的,意味着,发动机的转速是每秒20转,每分钟1200转。刚从百度搜索得知,柴油发动机的转速是从1100转到3200转(汽油机的转速更高),所以,柴油机在低转速(怠速)的时候,是可以发出20Hz的低频的,但假如略加油门让汽车跑起来,其噪音是高于20Hz的,甚至最高去到54Hz。但假如涉及到路面发出的噪音,就很难估计其频率了。
HIFI,严格来说,所有的现象、听感、感受都是科学,都可以用科学去解释清楚。可惜实际上,因为HIFI所涉及到的技术的含量太低,创新空间有限,发展速度太慢(或者说很少发展空间),厂家、媒体、枪手被迫把大量的玄学混入HIFI。最典型的玄学,就是“耳朵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耳朵收货”等等。我的发言,只是想让大家知道,HIFI是科学,假如你认真的话。
-
满意度: 0 分回三楼,难怪音频应用的枪文比这里多得多,原来厂家可以在那边直接发帖。这是在讨论一个音箱的好坏,怎么不想线它的音质,设计,评价,经验,反而只想到枪文,广告!?觉得那里不好,哪里好,用过的说说,没用过的听听,要不你也说出个一二三来。再烂的音箱要想让行业内认可,那也都是很多人投入的认真的工作的结果,也是值得人尊重的,照你这么想所有音箱都不要评价了,因为它们都是商品!你这种目空一切的人我想在录音圈里也干不出什么名堂吧?
-
满意度: 0 分
25楼,我们可以看看很多话筒,还带低切呢,难不成这些低频是不需要的么?HiFi厂商不会跟你说20kHz以上的频率,对于多数人来说,80Hz一下的频率反应能力可能更让人会去掏钱。请问一句,“96khz或者192kHz对比44.1KHz或48KHz,带来的听感更好,更多是在声音密度、细腻度、顺滑程度方面,而不是超高频更好。”,这个感觉是怎么来的?我觉得你误解了我的意思。首先,20khz以上的频率对于某些情况下是锦上添花的,而不是必须的。第二,更高精度的器材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第三,20kHz以上的频率只是理论值,人的听觉是大脑的综合反应。理论上,20Hz以下也听不到呢,但其实人体是能感觉到的,只要它不是太弱,例如重型大卡从你们家楼下经过时候。很多年以前,大家还曾争论过48kHz以上的采样率有啥意义呢。现在96kHz已经很普及了不是。况且,很多长期使用耳塞的同学连10kHz以上都没啥反应,难道说我们要10khz就够了?我们不能因为你或者他的感觉而忽视了技术的进步!有这些技术探索和进步,我们才会有今天。N多年以前,那个叫哥白尼的大哥还被烧了呢。但是今天我们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绕太阳转的,没啥为什么。很多器材切除20kHz以上的频率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是说它不需要,这是常识吧?你自己也举例说明了。或许你不需要这么高精度的,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不需要。如果这样的观点去宣传你的说法,恐怕才是叫不负责任吧?既然阁下是很懂技术的,那么就应该给大家一些客观的描述,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告诉大家,这才是客观。
-
满意度: 0 分
回24楼,
我认为,你没有做过实验,无法判断是否对20KHz或以上的信号有感觉。而只是偏信HIFI厂家的所谓宣传。其实实验可以很简单,你可以用声卡回放一个22KHz的信号,用耳机或箱子来听。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在同一音源+耳机或箱子下,10KHz可闻,22KHz若可闻,你需要把音量调高很多(或者说要把22KHz的信号的增益调大)。
你对96khz或者192kHz带来的听感提升,是存在严重误解的。96khz或者192kHz对比44.1KHz或48KHz,带来的听感更好,更多是在声音密度、细腻度、顺滑程度方面,而不是超高频更好。这也就不难理解,不少的音频接口、功放,不管采样率是多少,都直接把20KHz以上的信号切掉的,更不用提有多少箱子能正确回放20KHz以上的信号了(反而不少箱子,特别是金属膜高音单元的箱子,其高音单元谐振频率是略高于20KHz的,就是为了避免20KHz以下受到干扰)。
所以,宣传20KHz以上的信号能带来听感变化,是很不负责的。也无需提,有多少自然界存在的乐器能发出20KHz以上的声音了。
-
满意度: 0 分
理论上,20kHz以上的频率确实没有意义。但是真是没有意义么?不见得。我们的通常确实感觉20kHz以上的声音是听不见,只是你的感觉而已。大脑滤除了绝大部分听觉信号,但不是说他没有反应,只是这些信号产生的反应不如其他20-20kHz那么“显著‘而已。正如我们需要96khz或者192kHz的采样质量么?理论上这样的采样质量也完全没有意义。可以稍微有一点专业经验也是能听出其中区别的。20-20kHz只是一个纯粹的医学范畴,而听觉是基于感知系统的大脑反应。20kHz以上的采样范围可以提供更复杂情况的细微空气变化,这不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非整数倍的高频谐波。
很多人直接开着手机听音乐呢,难道说我们就要这样的质量就可以了么?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声音都用高采样率就一定好。但是至少这样的高精度器材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 -
满意度: 0 分
认领21楼,回22楼,刚发一封邮件给你(邮件内容与以下内容一致,但时间比发帖时间略提前),下面是最后一回,以后就用邮件、QQ沟通,不在这里留言。
带宽问题,这个是很难扯清楚的,
1、通常来说,信号的有效带宽,是采样率的一半略少,如对于某些滤波器来说,44.1KHz采用率对应截止频率22.05Khz,很容易就会影响 15KHz-20KHz的频响曲线。但假如把采样率设置到96KHz、甚至192KHz,截止频率远高于20KHz,也就不会影响15KHz-20KHz 的频响曲线。
2、有厂家直接设置20KHz的数字砖墙滤波,无论采用率是多少;
3、有厂家,会让你选择数字滤波器,甚至可以网络下载更新;
4、已经有DAC芯片,集成多个数字滤波器的程序,让开发者无需编写相关程序;对应的产品,你只要通过遥控器,就可以更换另外一种数字滤波器。目前已经有这类产品,这也是HIFI产品的趋势;
5、很多产品宣传20Hz-40KHz的带宽,也宣称人耳可以感知20KHz以上的音频,其实是为了产品宣传而已,20KHz以上的信号对于人耳是没有意义的;
6、数字滤波器的具体名称、参数、算法细节等等,很少厂家会公布,因为不同的数字滤波器,不单单影响频响曲线,还会影响相位,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自我曝光未必是好事。
1820M的声音和LYNX2的声音的区别,一方面是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数字滤波器,另一方面是模拟电路的不同。其实LYNX2的功能比EMU的1820M 要强大,假如单纯比模拟输出来说哪个更好,是不够客观的。至于回放方面的设计,本来就是充满妥协的,若你用EMU所使用的滤波器,超高频会有衰减,但 THD很低;若你用LYNX的,频响很平直,但THD略高;模拟电路的设计也是如此。只能说两家的取向不一样,不能说哪家更好。
不要出来说的太多 说多了会有更多的人觉得你们不够职业~~~~
多余的话还是少说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