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维特(LEWITT)发布新品 RAY——首支自动对焦你声音的麦克风

2024年4月《Midifan月刊》电子杂志发行,8 篇技术文章在线阅读

低频灵魂,不同凡响:Earthworks DM6 打击乐专用话筒评测

叮咚音频正式代理 Lunacy Audio,令人惊叹的交互式效果器 BEAM 横空出世

精准混音/监听全担当——森海塞尔全能型监听耳机 HD 490 PRO 上手评测

Ableton Live 5.2 学习向导『15』第15天:With The Soul 2

官方新闻稿 添加于 2006-10-31 ·

分享到微信

共有 4 条评论

注:请点这里下载整套连载教程的配套演示文件,跟着演示文件同步学习。

这一篇继续上一篇的内容。

音频编辑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要介绍,就是Clip的Sample Offset。
再来做一次练习。

添加一个鼓,制作一小节简单的鼓:


 制作一小节简单的鼓

第一、三拍Kick,第二、四拍Snare,每拍的后半拍各有一个HiHat,第三拍后半拍加一个Kick。

录制到一个Audio轨中,一小节的长度。删除MIDI,打开录好的Clip:


 打开录好的Clip

点击:


 点击Sample Offset

进入Sample Offset编辑区:


 Sample Offset编辑区

这个参数总体来说是对采样进行重组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横线。在0上下各有八个。
切换到铅笔。在第一拍的后半拍向上提两个刻度:


 在第一拍的后半拍向上提两个刻度

注意看上方,有具体的数值显示。

听一下。

怎么原来该是HiHat的地方变成Snare了?

原来,提升两个刻度意味着,用两个16分音符后的声音替代当前的声音。

数一下,两个16分音符后,不就是第二拍的Snare吗?

现在再来改一下,变成,向下降两个刻度:


 向下降两个刻度

再听一下,又变成Kick了。

向下降两个刻度意味着用两个16分音符前的声音替代当前的声音。

Sample Offset的工作原理就是这样,用16分音符为单位对素材进行重整。

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用来对Loop进行变奏。

比如:


 这样

就制作了一个小小的过门。

记住,用尖头工具画一些斜线会产生更多有趣的效果。

现在打开Day 15-With The Soul(end)。
这个曲子一共用到7轨,全都是Audio轨。
第一轨吉他直接使用了Live里的效果器,未做其它处理。
第二轨吉他用的是Waves的GTR2。然后录入到另一个Audio轨里。删除了原来的音轨。
注意Bass轨,我没有贝司,用吉他录完后,降了8度:


 降8度

使用了Complex算法,然后加了压缩和均衡。

单听一下,也还不错了。

鼓是用EZdrummer做的,然后录到Audio轨里。对EZdrummer之类猛占资源的乐器,这样处理简直太妙了。当然你可以多录一些Clip,然后换着用。

人声进行了很多加工。然后拷贝出两轨,一个提了3度,一个降了2度。

进入Arrangement,这里的Clip是直接从Session里录过来后又做了一些调整,看人声的高音轨:


 人声的高音轨

加了不少Warp的调整。目的是为了把几个音拖长一点。单听的时候会比较明显。

在主人声里加了很多Sample Offset,用来制造乱七八糟的切分效果:


 制造乱七八糟的切分效果

注意,由于,人声也是处理后转录到新的Audio轨里的,所以你看到的是双声道的。

现在,在仅有的条件下,我们要修一下鼓,增加一点过门。

首先,要把做过门的小节切出来,第12小节:

要切两刀:


 切两刀

切好后,在标题栏上点右键,选择Loop Selection。Loop Brace会自动跳到这个小节上,并且Loop功能会自动打开。从这些细节,你总能发现,Live的确从各个角度在帮我们省时间。

现在点播放,将一直Loop这一小节,方便我们修改。

用Sample Offset对这一小节进行修改:


 用Sample Offset对这一小节进行修改

然后把这一小节复制到第20小节,第28小节。

哈!只要不是鼓手和录音师,谁会注意到里面的Ride有问题?

当然做原声鼓,这毕竟不是个好方法。慎用。


最后说一下音频导出。
现在假设我们的整个曲子就这样了。我们要导出整曲。
首先得选择导出的范围:
还是得用Loop Brace。
选中想要导出的部分。
然后File->Render To Disk:


 Render To Disk

Normalize,如果打开,那么在导出的时候,Live会将最大电平提升到最高允许的峰值。也就是Live会放大信号。

Render as Loop,如果打开,Live在导出的时候,会想办法让导出的文件保留Loop的特征,比如,如果音轨中有延迟,那么在Loop的结尾处,延迟还会继续,于是Live就把这些尾巴叠加到导出文件的开头位置。是不是很酷?

File Type,选择导出的文件类型,Live5只支持wav和aiff格式。这一点,很不酷。
Bit Depth,bit率。
Sample Rate,采样率。
Create Analysis File,是否生成分析文件,这个文件只用Live自己用。
Convert to Mono,是否转为单声道。

当你在Session界面里使用Render to Disk时,会多出一个项目:


 多出了一个项目

比较省事的是,在Session界面下导出比Arrangement里方便。你不用去设置Loop Brace了,直接在Length里选择导出多少小节,Live就从曲子的开始位置往后导出多少小节。

好了,这就是太极道第六篇。

  • 我们学习了怎样使用Sample Offset功能
  • 怎样把吉他变成贝司
  • 怎样使用一个鼓Loop制作全曲: )

上述流程仅供参考。可能有很多人都更加喜欢直接到Arrangement里进行录制。我不能说这种方式不好。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而这种习惯的养成不能不说和Cakewalk这样的软件的推动有一定的关系。它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固定的思维习惯。我们总是更加愿意以Arrangement提供的那种显示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甚至会觉得,这种方式是更加合理的。

但是,Live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创作方式。我们现在不敢说这种方式就一定更加合理或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很显然的是,Session方式是一种很成功的新创作方式。特别是在这个时代,Loop素材被大量使用,傻瓜作曲软件大量出现,让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涌进了原来只有少数人把持的音乐创作领域。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被“娱乐化”了。

Live顺应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为Loop创作方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基于这种思路的软件虽然不是只有Live这一个,还包括ACID和FL Studio。但是Live却始终将自己保留在专业应用领域,同时成功地侵入“业余用户”市场。

这得益于Live提供的便利性,而同时Live并没有在专业性上打折扣。

Live提供了其他所有软件都缺乏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整合平台,就像我们以前介绍的那样,如果你不使用第三方插件,Live就不会有任何弹出窗口。它自己的乐器和效果器都完美的整合到了一个界面上。这个不用“切换”界面的特性,为创作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最重要的是,Ableton的设计师们也同样意识到了,在软件音源突然泛滥,几乎成灾的这个特殊时代,人们可能反而需要一个“简化”的平台,用来逃脱“音色海洋”的包围。所以我们看到Live对第三方插件并不是支持不足(那是自杀行为),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缓冲了人们在Live里加载第三方软件的热情。这个方式就是把自己的乐器和效果器的整合做的过于的好,你加载其他的插件就像往金器上刷油漆一样让人不舒服。

Live甚至把自己根本不值100美金的乐器Operator单独拿出来出售。这个行为放在任何一个其他公司身上都是另一个自杀行为。Live的用户们愤怒地咒骂Ableton的这种行为。甚至很多人扬言不再购买新的Live产品。而当Ableton通过邮件告知用户不允许转让Operator产品序列号时,这个禁令更是遭到一大堆人的愤怒咆哮。你可以在这类话题上看到很多人会使用在Ableton论坛上很少见到的fucking字样。因为任何软件都是用过一段时间后,人们才会发现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因此,软件序列号的转让和物品转让一样应该是自由的,但是Ableton限制了这项自由。

但是Live仍然赢得了大批的拥戴者,Ableton就像软件界的Apple一样。这两个都以A字母开头的公司,赢得的不是大批的利润和市场份额,而是一种理念上的崇拜。
对比一下Pro Tools、Logic Pro,让我们看看Ableton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产品。Live5的价格是599美金,Logic Pro是999美金,带Mbox的Pro Tools M-Powered是499美金。
但是Live5的599美金能买到什么呢?仅仅是28个效果器、一个只能加载一个采样的“采样器”和一个可以加载8个采样的鼓音源。而它最受欢迎的合成器,Operator,你还要再花100多美金购买。Live6里新增加的一个可以加载多个采样的采样器??Sampler更是要你再多花200美金。

一共是900多美金。

已经快赶上Logic Pro了。但是Logic Pro提供的却像是一个金库:数十个效果器(我没见过Pro,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其中包括最最著名的Spacedesigner和吉他效果器Guitar Pro;数十个合成器,包括最最著名的Sculpture;一个非常先进的平台;一个6G的采样库。

Pro Tools M-Powered所带的效果器就不用说了,还奉送一个Mbox音频接口,这个接口就占去一半价格。而且Pro Tools同时奉送Mac和PC两个软件版本和一个叫Xpand!的综合音源。
相比之下Live简直是个贫民窟。599美金购买到的不如299美金的Logic Express的东西多,至少Express里还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吉他效果器。

可是Live销量照然火爆,世界各地照样出现了大批拥趸,Ableton的论坛照样游人如织(人气是所有软件的官网论坛中最旺的,甚至已经快发展成一个综合论坛了),Live6照样嚣张不免费赠送Operator,Live6的beta测试照样人满为患,照样大批人焦急等待Live6的上市。我照样在花自己宝贵的时间为Live写“向导”。

为什么呢?

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是我关注的是:

1、在这个时代,软件音源的大跃进式增长是不是一种假象?如果你研究过很多合成器的话,你会发现其实他们都大同小异,而且发出的声音也大同小异。都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振荡器、ADSR包络器、滤波器和LFO调制器。这些花样繁多的软件合成器,说穿了,原理都一样,并没有哪一个给人们带来本质性的惊喜。

NI的Kore的出现,从某种角度上讲述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你千万不要以为Kore是一种进步,Kore并没有带来任何新东西,反而是一种对现状的消极妥协。它并没有认清这个音色泛滥时代的“成灾”性。想象一下,Komplete4提供上万种音色,有谁会真的用得到那么多音色?
真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常用音色。在音乐进入电子时代后,音色成了一个音乐家的标志之一,Beetles和Bob Dylon使用的音色绝对是不一样的。同样作金属的乐队,Metallic和Pandora的音色也是迥异的。老崔的人声还没有出现,鼓一响起来,人们就知道老崔来了。周杰伦把自己的嗓音特意的变成那样,别人是无法模仿的。西多郎和Enigma的音色也是不可互相调换的。特别是音乐工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很重要的产业的这个时代,音乐制品已经成为音乐领域里最为重要的一种产品,音色更是成为一个音乐家必须首要考虑的音乐元素。

听一下那些著名乐队的CD,你会发现,没有谁在用相同的吉他失真。甚至某些音色已经被打上了该乐队的烙印,成为了专门音色,像Nirvana的吉他失真,NIN的吉他失真,Rage Against Machine的吉他音效等等。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软件合成器提供的数万种音色,真的能让音乐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种吗?或者说,在面对“音色海洋”的时候,音乐家怎么有效地保持自己在音色使用上的个性?(而关于这一点,不用费神从国内的流行音乐上找答案了。国内的流行音乐,乃至整个亚洲的流行音乐都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央视的MTV大赛,竟然都不能对音乐进行科学的分类。)

但是正如我前面曾经提到的,同质化必然导致异类的出现。而实际上异类的出现必须建立在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个相同原理的电子合成器泛滥的时代。或者说,这是质变前的量变积累阶段,我们随后马上会看到大批软件乐器的消亡。

所以我并不认为Kore提供的思路是一个有远瞻性的思路。我认为Live提供的倒是一个颇有远瞻性的思路。Live把目光集中到“创作”这个本质的元素上,采取了一种迂回的策略来让你屏蔽“音色海洋”对创作的负面影响。Live也支持第三方插件,但是时间长了,你总会对第三方插件这些“外来者”感觉不适,从而更加依赖Live自身的乐器。而不论是Logic还是Pro Tools,第三方插件都会像寄居蟹一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定居下来,从而不停地分散你的注意力。你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使用盗版软件的人才有“音色海洋”的感叹。从Kore的出现你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国际性的大问题。花样繁多的插件终于要开始面临过渡繁殖造成的恶果了,终结这种过渡繁殖的必然是一种简约而全面的新生形态。

Reason和Live是这一形态的雏形。

Reason和Live都是因“简约”闻名于世的。因为就Reason提供的音色范围来讲,原本这个产品一上市就应该公司倒闭的,但是恰恰相反,Reason赢得了广泛的欢迎。这个软件提供的东西简直可以说比Live还要惨淡。而最糟糕的是,Reason没有任何扩展性,不能使用音频,不支持第三方插件。Reason受到欢迎除了因为首创的Rewire功能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他提供了一个“简约”但绝对不“简单”的创作平台。再加上大量的Refill产品,使得Reason这个不符合这个时代特征??大量的,免费的??的产品成为了一个很成功的典范。

在Ableton的论坛上曾经有人问大家使用Operator的情况,将近一半人回答说经常使用。甚至很多人是“只使用”这个合成器。

要知道,如果你购买了Live却不购买Operator肯定是一件不可忍受的事情,因为Operator原本就应该是Live的一个不可缺的部分,没有了Operator,Live就会像缺了一只手。

但是嚣张的Ableton就敢把Operator拆出来单买。而你必须想到,Operator是没法在别的软件里使用的。这就逼迫购买了Live的人必须再多花100多美金购买Operator。这种行为多数人只发现了其中的“金钱”气息,却忽略了,由此带来的特殊的“文化”气息。正是这种紧张感,逼迫很多人在Operator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可以说,Operator是这个世界上性价比最低的合成器。但却同时是这个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合成器。

借助Operator,Ableton形成了自己的类似Apple的文化崇拜气息,联想一下,Apple笔记本的种种劣迹,和人们对它持续不断,甚至不停升温的崇拜会有助于你理解人们对Live的崇拜。Ableton的论坛上总是能闻到这种气息,在人们的语言表达里也总是能发现崇拜的感觉。甚至也有人在用Live的主题制作桌面墙纸,除了Apple之外,我还没见过那个软件获得过这样的拥戴。而在那些对Ableton的愤怒里,你也同样可以闻到一种强烈的热情。我相信如果你对Nuendo感到失望的话,你绝对不会去它的官网大发脾气。大发脾气正是因为迫切的期望。

Ableton在这个音色泛滥的时代,为劳苦大众提供了一个风平浪静的小岛。就如同在这个“升级”已经变成习惯,但是没有惊喜的IT时代,Apple总是会想法为人们带来惊喜一样。他们都满足了我们作为“人”的一面的特殊需求。

2、Live作为一个“作曲”平台,为“创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空间,而非为“制作”。

实际上从Cakewalk开始,音序器软件都是主要在为“制作”服务。最先使用软件的作曲家都必须有相当的录音和混音经验,否则用Cakewalk作曲几乎就是一场灾难。如果你曾经用Cakewalk作过东西,一定有类似的体验。

但是这些软件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一领域,那些已经拥有大量硬件设备的人也可以借此降低制作成本。所以这些软件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进步到Nuendo、Logic和Pro Tools的时候,都继承了Cakewalk的所有形式,唯一的改变其实就是“即时运算”而已。Pro Tools的骄傲是什么呢?不过就是对CPU的依赖较小,但是随着CPU的迅速升级,Pro Tools不是也不得不开始试图占领纯CPU运算软件市场了吗?我相信一年后,就不会再有人购买Digidesign的硬件系统了,那纯粹是硬件时代的尾巴产品。

延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产品必然把这种思路灌输到消费者的大脑里。所以,你才会看到,这个时代,要作曲,就不仅要会演奏,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同时会录音和混音。
而我们都知道,这曾经分别是两个很专门的职业。现在创作、录音和混音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想用电脑做音乐?
OK!你要学的东西可就多了。

i 至少要会一样乐器吧。否则你糟糕的节拍感会让你痛不欲生
ii 至少要会使用电脑吧。否则你打算面对空空的屏幕干什么呢?
iii 至少要会使用一个音序器软件吧。否则你怎么让你的吉它“变”到电脑里去呢?
iv 至少要会使用一个音频接口吧。否则你怎么把你的吉它连到电脑上?
v 至少要知道录音的时候要关上门吧。否则巨大的噪音会让你对音乐失去所有的兴趣。
vi 至少要会使用压缩和均衡吧。否则你的音乐听上去总是薄的像假钞。

你看到了,你要学的东西可真不少。你有多少时间能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得到突破,或者说,至少比较熟练?

至少有几个方面你是绝对不可能两天就熟练的:

学习一件乐器。
学习一个音序器。
学习录音。
学习使用压缩和均衡。

这四个内容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要消耗一辈子时间去研究。

但是后三个内容在软件时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弥补,比如音序器软件至少比调音台好学,好用。你不用录什么乐器,所有的乐器都已经有人帮你录好,就等你用了。压缩和均衡也都已经给出了大量Presets,你套用就好了。

如果你会用鼠标,其实乐器你都不用学了。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要你干什么用呢?你在作曲这件事情当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组装家?

转动旋钮手?

鼠标点击师?

No!No!No!
我们不应该是这个角色。
我们依然应当是创造者。
我们依然应当走在工具的前面。

软件平台的大量使用已经压缩了我们的创作空间。很多人的“创作烦恼”已经被“制作烦恼”所取代。软件在提供给我们便捷的制作环境的同时,也迫使我们必须顺从它的思路。我们至少要“学习”这个软件,并依从它提供的思路进行创作。我们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件乐器,然而吉他和钢琴都已经经历了数百年,无数人的检验,但是目前的这些软件却并没有相同的资历让我们相信,顺从它的思路一定会让我们通往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发现,实际上我们为了软件提供的这种便捷性,正在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

但是我倒是更愿意向前看,愿意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时代。

在这一点上,我不会为Live全面地高唱凯歌,但是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来鼓吹的话,我一定会选择Live。

Live里提供的效果器和乐器可以让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到“创作”上,而非“制作”上。我相信Nuendo、Pro Tools和Logic已经能很好的完成“制作”的任务,没有必要再多出一款相同到没有特点的软件。

Live为“演奏”作好了最全面的准备,虽然也还是有很多地方等着改进,但是在目前来说,你见不到其它对“演奏”支持更多的软件。

而单谈到“混音”。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这个概念实际上是针对“原声乐器”提出来的。而当你要使用大量电子音色时,这个概念实际上已经被淡化了。特别是当这些音色原本就是电脑制作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录制”的过程,缩混的作用也已经被分散到了前期制作过程中。

而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Live所提供的平台上时,你会发现,你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来处理“制作”方面的苦恼。当然你如果已经在混音方面很有经验一定会反对这一点,但是我也不得不说,想要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足发展的想法必然导致各方面的全面崩溃。
所以如果你致力于“创作”而非“制作”,你不得不设法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让自己减少在“制作”方面的苦恼。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压迫自己将注意力转向“创作”,尽可能的少为“制作”分神。

当然我也不能否认,现在的作曲家要学的东西比贝多芬时代多多了。据说贝多芬花了生命的三分之一来抄谱,但是让贝多芬用电脑搞创作不见得能提高多少效率。学缩混就够他受的。因为缩混和作曲真的完全是两个职业。而我甚至可以说,一个能忍受缩混那份枯燥和无聊的人,基本上不适合作曲。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有混音师这么一个职业的重要原因。我在录音棚看录音师混音是不得不佩服他们什么音乐都能连听100遍的能力的。

我没有打击想学混音的人的意思。因为我向大家推荐Live的最开始就说的很明白了,Live不是缩混软件。我也不推荐你用Live搞缩混,虽然Live一样可以做的很好。

我想鼓励的是,作曲的人不用担心Live不能做缩混。而且不要过分迷信缩混,只要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就足够了:用两个音箱播放的音乐和你边弹吉它边唱歌是两个概念,后一个是表演,前一个是“唱片工业”。

所以你必须学一点缩混来把你的“表演”变成“唱片工业”。
而Live里提供的环境非常适合这种需求。因为在Live里你很快就会开始对第三方插件感到很陌生,从而转向Live自己的效果器。这样,实际上等于你很快就能集中精力真正掌握一些东西。
Live可以让你真正回到“创作”上去。
而这一点,在这个音色、软件、效果器泛滥的时代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3、Live对我的束缚最小。在使用Live时,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一个软件的顺从者。每次我打开Live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感觉打开了一个软件,不会像打开Office一样,心里明白地感觉打开了一个用来工作的软件。更多的我感觉像打开了一个游戏。打开了一个可以用来随便乱跑的跑道。

我知道这是一种崇拜。但真正的问题是,多数人天天都在使用Windows,却从来不会有人为Windows唱赞歌。但是有人被Apple笔记本的爆炸惊的魂飞魄散,却不见为Apple唱赞歌的人数有所减少。

我们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那些为Apple唱赞歌的人仅仅是人类群体里的一些容易被欺骗的傻瓜吗?
那么那些为Apple尚未上市的产品疯狂画构想图的人又是什么?
这些热情真的不代表什么吗?
什么都不说明吗?
没有意义吗?

当Apple推出透明机箱G3的时候,整个世界惊呆了。我们猛然间发现,做人可以受到更好的待遇,做人应当受到更好的待遇。那些表面上在为“人”生产产品的“人”,却一直在忽略“为人服务”这个问题。惨白色的机箱被使用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的眼睛已经看腻了,但是却没有哪个生产商为此做过什么。被商业意识统治的这个时代,一切的高贵也都显得那么廉价。因为“高贵”仅仅意味着“昂贵”。

Apple的透明机箱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的商业意识里,缺少“人性”这个很重要的东西,虽然有人天天在鼓吹。于是全世界的生产商开始一起恶补这一课。但是现在你知道了,我们差的有多远。因为很难想象,这么大个世界,这么多的商业设计师,却只有Apple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这种其他任何一个品牌都不曾经历的“崇拜”。

人们从来不会崇拜商品,人们只崇拜艺术品。

Apple在20世纪,在后大工业化时代,第一次,将后大工业化产品打上了“艺术”的烙印。
而Live则是第一次在软件领域为后大工业化产品打上了“艺术”的烙印。

Windows已经统治全球了,但是却从未占领人心。就是因为Windows是典型的后大工业时代的产品??机械化的,非人性化的。

就像现在市场上那些已经失去香味的蔬菜一样。没有了蔬菜的香味,但是你却可以随时买到。
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积累时代。

下一步才是重归香味时代。

我愿意认为Live是让我们重归香味时代的领导者。它那些完全从“人”的角度进行考虑所设计的“便捷性”是其它从工业化角度进行考虑所提供的“便捷性”无法比拟的。
所有的软件中,只有Live会让我有一种“人”面对一个软件的感觉。

也只有Live能让我有热情写这么多赞美之词。

到此为止,Live的基本操作就讲完了。Live里还有很多技巧。Ableton的论坛里专门有一个板块叫Tips&Tricks,就是小技巧大全。里面每天都有人发帖告诉别人自己的最新发现。后面我会翻译一部份这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多数都有些“钻牛角尖”,掌不掌握两可,不过倒是很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思路。

而下面我将开始向大家介绍Live里的乐器和效果器。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没有人可以说“我知道一切”。每个人都在继续探索。所以,我只会介绍基本的操作,多数还要靠你自己不停试验。

文章出处 http://www.midifan.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4 条评论

  • 2011-09-07 匿名
    这个软件以及这篇确实很感动 谢谢,辛苦了
  • 2008-03-16 TWO
    woodengun老师!你是midifan的骄傲!你是华人音乐界的航标!永远支持你!!!!
  • 2007-11-13 PIECAISKY
    评论内容:软木枪,你的文章真的很棒。 我看你文章了解了你的一个特点就是努力在教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技术。这是我愿意听你的学live的原因。 我看的这一篇文章,和你的《十五天》都透露出一种宏观看待音乐工业以及艺术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很多方面和我的理解不谋而合,本来我不喜欢留言,认同你的见解,所以在《十五天》和这篇文章留言。 对了,我做电子乐。 写这些文章辛苦了,我觉得很熬夜。
  • 2006-11-02 lhr

    这文章太好了。比本网站其它文章都好!好就好在:1、基本没有调侃读者、废话或不雅之处,不浪费读者的时间;2、顺乎思路,真心地教学;3、评价较为客观;4、一次发这么多,让我等心情真好呀。谢谢,谢谢woodengun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