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贝斯手专属入耳耳机 UE 6+ Pro全新上市,引爆低频能量

叮咚音频正式代理美国高端私模耳机品牌 64 Audio,专业与 Hi-Fi 兼备的顶级入耳式耳机

Ableton 发布 Live 12.3 并下调中国区售价,Live Intro 和 Standard 开启限时特惠

直到现在依旧是最好的 AI 歌声合成器:Synthesizer V Studio 2 Pro 更新评测

从录音室到日常聆听:索尼 MDR-M1 如何成为创作者与发烧友的跨界首选?

掌握中/侧(M/S)立体声录音与混音技术

安小匠 添加于 前天 ·

分享到微信

暂无评论


一、导读

中/侧(Mid/Side,MS)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立体声技术。它历史悠久,与A/B、XY、ORTF等立体声技术一样,历经实践检验,在业内广泛采用。 

然而,MS却有“独门秘技”:用两只麦克风,一只心形指向麦克风录制中心音源,一只8字形指向麦克风录制周围的环境声,从而在后期制作中让你更全面、充分地掌控立体声场表现。与此同时,MS技术还可以用于音频处理中,通过分别处理中路信号与侧路信号,能针对性地改善声音表现,对于打造和谐的混音大有帮助。 

接下来的技术译文,将分别从录音与音频处理两个维度,详解MS技术的应用。


二、中/侧立体声录音技术(来源:eMastered)

中/侧麦克风录音(Mid/Side mic recording,简称为“M/S”或“MS”)是众多立体声录音技术中的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一切优秀的音频制作皆源于一场出色的录音。而实现优质录音需考量诸多因素:表演水平、乐器音色还原度、声学空间处理;当然,你所选用的麦克风同样关键。 

事实上,选用哪些麦克风以及如何布置它们,往往能从一开始就决定你的制作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你对各种麦克风配置有所了解,比如掌握中/侧录音法,那么你在录音棚里就获得了显著的优势,同时也能拥有更多的实验空间。 

接下来,我们(eMastered)就直奔主题,深入探讨中/侧录音法,看看它为什么值得你将其融入到你的制作流程里。


(一)什么是中/侧录音?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图 1 典型的中/侧录音麦克风配置。图中,位于下方的Neumann U87设置为8字形指向,作为侧路麦克风使用;顶部的Sennheiser MD 441-U为超心形指向,作为中路麦克风使用。中路麦克风要放在侧路麦克风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图片来源:eMastered) 

中/侧麦克风录音是一种立体声录音技术,能让混音工程师完全掌控录制音频的立体声像(stereo image,也就是音频在左右声道之间的分布〔panning〕)。 

译者注:具体来说,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两只麦克风以特殊的方式捕捉声音的单声道和立体声信息。其中,中路麦克风〔Mid Mic〕通常采用心形指向,正对声源以捕捉直接声音;而侧路麦克风〔Side Mic〕则采用8字形指向,与中路麦克风呈90度角放置,用于捕捉左右两侧的声音反射和环境声。)

更妙的是,这种灵活性是在录音完成之后才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采用这种麦克风配置,你可以随时自由调整音轨的立体声宽度。此外,中路麦克风(Mid Mic)录音可以轻松转换为居中的单声道音轨,以便进行更精准的混音,而且这种录音方式具有高度的相位一致性(phase-coherence)。 

如果你还在疑惑这些细节为何如此重要,不妨想想录音棚里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自己录音,还是按曲目、按小时雇人录音,时间就是金钱。你越能迅速捕捉到理想中的声音,就越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中路麦克风录音法的一大优势在于,它既能提供单声道,又能提供立体声效果,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在这两者之间灵活切换、调整比例。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去录制音频素材,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后续的混音环节。 

从这个角度看,中路麦克风技术不仅为你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还为你的项目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正确设置,并且使用高质量的麦克风,这种方法本身就能带来出色的声音效果。


(二)中/侧录音技术简史


图 2 Alan Blumlein(1903-1942),电子工程师、发明家,中/侧录音技术的发明者。(图片来源:Wikipedia) 

一个事物的年代久远并不能决定它是否值得拥有。然而,有些事物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必定有其原因——中/侧录音技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早在近一个世纪前的 1933 年,Alan Blumlein(他的姓氏对于音响爱好者来说应该很熟悉)就发现了MS方法并申请了专利。这位以对立体声的贡献而闻名的EMI工程师,通过在最早的立体声录音中实施MS方法,检验并证明了该技术的价值。 

除了在音乐工作室制作中的应用,MS录音技术已成为广播电台和现场音乐制作中的主要机制。


(三)中/侧与XY麦克风录音技术

在现代音乐制作中,立体声录音十分常见。所谓立体声录音,就是用两个麦克风去录制同一个声音源(一个用于左声道,另一个用于右声道)。这种录音方式能够营造出一种空间感,为听众带来一种更具动态感的听觉体验,仿佛声音在双耳之间穿梭。 

然而,立体声录音并非没有挑战。将一件乐器的声音分别录制到两个声道中,可能会引发相位问题。具体而言,根据两个麦克风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录制出来的音频在立体声(双声道)和单声道(单声道)模式下,音质可能会有所不同。

1. MS与XY

多年来,音频工程师和制作人开发出了特定的立体声录音技术,以预防潜在的相位问题。中/侧录音法就是其中一种历经考验且实用的方法,但它并非最受欢迎的方法——这一殊荣属于“XY”麦克风技术。在XY配置中,两个麦克风彼此正对(通常一个略高于另一个),形成90度夹角。 


图 3 XY麦克风配置,两个麦克风紧密相对——通常一个麦克风位于另一个的正上方,形成90度夹角。图中的麦克风为Telefunken M60st。(图片来源:Ash Burnett,https://www.shout4music.com/news/comparing-stereo-recording-techniques-xy-vs-ortf/) 

MS立体声录音与XY立体声录音的主要区别在于,MS设计用于同时捕捉给定音频源的单声道和立体声声像(stereo image),而XY仅记录左右声道(即立体声)。换句话说,XY录音技术不具备单声道兼容性(mono compatibility),仅提供独立的左右声道。相比之下,MS方法兼具两者优势,可同时进行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此外,MS录音通常比XY录音捕捉更多房间环境声,这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具体取决于你的目标。 

MS录音相较于XY录音(以及一般的其他麦克风录音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前者允许你在录音完成后调整立体声的宽度。换句话说,XY录音要求你在按下录音键之前必须精准地设置好立体声麦克风的位置。一旦你用XY方式录制了声音源,在混音过程中就无法自然地调整声音的宽度。 

除了“ORTF”、“间隔对(spaced pair)/(A-B)”和“Decca Tree”等常见的立体声麦克风配置外,其他立体声录音方法也各有特点。每种技术都值得单独研究,但本文重点探讨MS方法。


(四)中/侧(MS)录音技术的工作原理

这个技术的名称本身就透露了其麦克风配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简单来说,一只麦克风被放置在中央位置(也就是“中路〔mid〕”),另一只则旋转90度至“侧路(side)”位置,放置在第一只麦克风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在这种布局下,一只麦克风负责捕捉直接传来的音频信号,而另一只则负责捕捉立体声声像。 

并不是随便两只麦克风都能实现这种配置(这里没有双关语)。一般来说,为了实现这种设置,你需要准备两种不同类型的麦克风。当然,你也可以使用两只相似的麦克风,但前提是每支麦克风都必须配置为特定的指向性模式。 

“中路”麦克风应采用心形或超心形指向性模式,主要从前方拾取声音;而“侧路”麦克风则需采用8字形指向性模式,也就是从左右两侧拾取声音。 

这样一来,中央声道主要接收正对麦克风传来的声⾳,而另一个麦克风则从左右两侧拾取房间的反射声。每个麦克风的拾音区域是另一个麦克风的盲区(dead zone),或者说“零点(null spot)”,从而形成一个居中且连贯的声像。


(五)中/侧录音技术的优势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这种立体声录音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呢?虽然每种立体声录音配置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MS技术无疑是一种全面且可靠的选项。 

采用MS录音技术的三大主要优势是:灵活性、可掌控性和单声道兼容性(mono compatibility)。

1. 灵活性

首先,我们来深入探讨MS录音的灵活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你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麦克风来实现高质量的MS录音——这在其他立体声录音技术中并不总是可行的。 

在XY、ORTF和间隔对录音中,通常要求两个麦克风完全相同。而在MS录音中,只要你按照上述的指向性模式进行配置,就可以为每个声道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麦克风。此外,MS录音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为工程师、制作人提供了比其他麦克风配置更多的立体声像控制权,这也引出了下一个优势:控制力。

2. 可掌控性

使用MS方法录音时,立体声成像完全取决于8字形指向性麦克风左右两侧接收到的信号量。调整中路麦克风或侧路麦克风的音量,可以相应地扩展或收缩立体声音效。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录音完成后自由控制MS立体声录音的宽度。 

例如,如果你将中声道的音量完全调低,就会得到一种带有空间感的房间环绕声音效果。相反,如果你将侧声道的音量调到零,就会得到居中的单声道音频。其他大多数的立体声录音配置都无法提供如此的混音操作灵活性。

3. 单声道兼容性

MS录音的第三个优势——单声道兼容性,可能比你最初意识到的更有价值。 

以单声道混音是一种巧妙且便捷的方法,可用于识别相位问题,并使你的混音变清晰。如果你只用立体声环境来混音,很容易意识不到为什么你的作品在某些部分听起来浑浊不清——而单声道混音可以帮助精准定位问题。而当你使用MS麦克风配置录音时,你可以轻松、纯粹地获取单声道音轨。获取单声道通道就像只监听“中路”声道一样简单。


(六)设置M/S录音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MS录音是什么以及它为何如此实用,你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尝试一下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步骤详解如何设置MS录音。

1. 硬件部分

首先,你需要挑选出两只麦克风(如前所述),以及两个可靠的麦克风支架、电缆、前置放大器和输入通道(“立体声”几乎意味着所有设备都需准备两套)。接下来,像准备单声道录音一样安装你的中路麦克风,使其与音频源保持适当的距离。 

然后,将侧路麦克风直接放置在中路麦克风的上方或下方,并确保它与中路麦克风呈精确的90度角(即,面向左右两侧)。为每个麦克风配置正确的指向性模式(中麦克风采用心形指向,侧麦克风采用8字指向)。 

一旦麦克风放置妥当,接下来就该设置数字部分了(这部分会稍微技术一些)。

2. 数字部分(软件部分)

和所有立体声录音配置一样,每个麦克风的信号都会被发送到它自己的音轨上。然而,对于MS录音来说,每个声道都需要在你的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中进行矩阵处理(matrixed)和解码,以呈现出真实的立体声效果。要知道,你的侧路麦克风同时捕捉了音频的左右两侧。 

换句话说,一只麦克风实际上完成了两只麦克风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侧信号必须被拆分成两个独立的声道(你可以在DAW、硬件调音台或者通过专用的解码插件〔decoding plug-in〕完成这个操作)。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你需要将侧信号拉到两个通道上,然后反转其中一个信号的相位。之后,你需要将其中一个声道的声相设置为最左,另一个设置为最右。这样,你的侧路麦克风就能带来效果独特的左声道和右声道音频了。 

最终,MS录音配置会产生三个声道(而不是只有两个声道):中央声道、左声道和右声道——尽管你实际上只用了两只麦克风。


(七)中/侧录音技术常见问题解答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些关于中/侧立体声麦克风技术的常见问题。

1. 中/侧录音是“真正的”立体声吗?

关于MS录音是否构成真正的立体声像,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支持和反对这种说法的观点大多是基于语义的,也就是说,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 

本质上,支持将MS称为“真正”立体声的人认为,MS只是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捕捉立体声场。与传统的用两只麦克风分别录制左、右声道不同,MS方法使用两只麦克风创造出三个声道:中央、左声道和右声道。而且,由于MS方法中的左声道和右声道需要通过数字方式分离(即矩阵处理和解码),这也导致了一些纯粹主义者不同意将MS称为真正的立体声。

 无论你如何定义它的立体声状态,MS都是用来从同一个信号中创造出立体声像的——而且相比XY方法,它往往能捕捉到更多的房间环境声。

2. 如何对MS信号进行矩阵处理和解码?

MS矩阵处理和解码的过程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一旦掌握了基本原理,其实并不难。最基础的操作是:以数字形式复制侧路麦克风的信号,并将其相位反转180度——在DAW中,这一步操作非常简单。 

你需要创建三个独立的轨道(一个用于中路麦克风,一个用于侧路麦克风,还有一个是侧路麦克风的相位反转副本),并将你的两个单声道文件导入项目中。将其中一个轨道声相设置到最左,另一个设置到最右。然后,同步调节它们的音量推子,以便你可以轻松地、对称地扩展或收缩立体声场。 

如果你觉得这些操作有些复杂,市面上有许多MS解码器插件可供选择,例如Voxengo MSED。你的DAW可能也自带了一个简单的MS解码器。 


图 4 由Voxengo推出的MS解码器插件——MSED。该插件免费提供。(图片来源:Voxengo) 


图 5 一些DAW自带了MS解码器插件。图为REAPER自带的“Mid/Side Decoder”。(图片来源:本文译者)

3. 什么是“双MS(double MS)”?

双MS录音技术是传统MS录音技术的扩展版本,在面向前方的中路麦克风和8字指向的侧路麦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只额外的麦克风。更具体地说,双MS技术在声源的后方放置了一个朝后的定向麦克风(directional mic)。最终,你会得到三个中声道和两个立体声声道,从而实现更多的立体声可能性。

4. 什么是中/侧压缩?

中/侧压缩是指在应用中/侧录音方法时,分别对录制信号的单声道和立体声元素进行压缩。音频工程师可能会利用中/侧压缩技术来减弱立体声场中央特别响亮的声音,同时又不会过多地影响其更宽广的部分。此外,中/侧压缩在更精确、更优雅地调整立体声效果(例如混响)时也非常有用。

5.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中/侧均衡器?

中/侧均衡器允许你独立于立体声信息调整信号频率中的“中”频段(即低频和高频)。就像中/侧录音技术让你对音频的立体声宽度有更多灵活控制一样,中/侧均衡器让你对音频的音调有更多掌控。你可以用中/侧均衡器拓宽立体声场、为主唱腾出空间、更均衡地增强低音或高音、移除特定频率等。因此,中/侧均衡器堪称母带处理的得力工具。


(八)立体声录音:选择阵营

中/侧录音技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当你越多地尝试中侧录音以及其他立体声录音技术,你就能发现更多适合你的制作的独特应用方法和配置方式。中/侧录音的诸多用途及其诸多好处不言而喻。在混音和母带处理中,对立体声场更多的掌控力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确实,中侧配置可以使你的音轨听起来更宽广、更动态。


三、中/侧立体声处理技术(来源:Mastering The Mix)

中/侧处理是一种极为灵活的混音与母带处理技术,它能够让你分别处理立体声音轨的中心信号和两侧信号。如果运用得当,中/侧处理可以让你的音轨听起来更加宽广、深邃且富有焦点。 

然而,这一概念可能并不容易理解。接下来,我们(Mastering The Mix)将为你深入讲解中/侧处理的方方面面,帮助你掌握这一技巧,从而打造出更具空间感和专业水准的混音作品。


(一)什么是中/侧处理?

中/侧处理与传统的单声道或立体声处理不同。后者会对整个信号产生影响,而中/侧处理则可以让你独立处理立体声通道的中心部分和两侧部分。通过分离这些信号,你可以精准地塑造立体声像的平衡,从而在混音中获得更大的掌控力。 


图 6 图解中/侧信号。(图片来源:编译自原作者配图) 

尽管中/侧录音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它其实早在1933年就由著名的EMI工程师Alan Blumlein首次提出。这种录音方式利用一只8字形指向麦克风与一只心形指向麦克风协同作业,旨在捕捉兼具宽广立体声场与强劲聚焦中心的声音。 

在当时,中/侧录音技术因其中心信号强且能确保立体声兼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广播。 

在数字时代,中/侧处理插件通过将立体声音轨拆分为两个独立信号来工作。中路信号(Mid signal)包含了在左右两个扬声器中都能听到的信息,而侧路信号(Side signal)则包含左右扬声器各自独有的信息。

这种处理方式让你能够分别对这两个信号进行独立处理,从而进一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打造出更为动态的声音效果。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单个音轨,还可以用于处理乐器组,甚至可以用于整个混音总线(mix bus)。 


图 7 中/侧处理技术允许你单独调整立体声通道中的中路和侧路信号,让你更充分地掌控你的混音。
图为Mastering The Mix推出的MIXROOM插件,其操作方式类似于参数均衡器,但纵轴对应的是频谱(频率),横轴是立体声场。
(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二)为什么你应该在混音中使用中/侧处理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侧处理插件能够运用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方式:

  • 最基本的中/侧处理器只是允许你分别调整每个信号的电平或立体声扩散程度。
  • 中/侧压缩器可以让你分别对混音的中心部分和两侧部分进行动态控制,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压缩比、启动时间和释放时间设置,有点像“加强版”的多段压缩器。
  • 甚至还有一些基于时间的效果器,例如延迟效果器,也提供了中/侧处理功能,能够创造出极具空间感的特效。

然而,中/侧处理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均衡处理(EQ)。中/侧均衡器能够让你分别对混音的中心部分或两侧部分的不同频率范围进行独立调整。例如:

  • 通过将低频集中在混音的中心,中/侧均衡器可以有效去除浑浊感,同时为两侧腾出更多空间。
  • 此外,它还可以通过在两侧提升高频来增强混音的宽度,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混音的边缘。
  • 更进一步,中/侧均衡器甚至可以通过将均衡调整集中在立体声像的某个特定点为混音增添纵深感,从而在每件乐器之间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感和隔离感。

在母带处理中,中/侧处理也非常实用。除非你采用分轨母带处理,否则你无法接触到原始音轨,也无法在母带阶段重新调整混音的平衡。然而,借助中/侧均衡器,你可以轻松地将底鼓的低频冲击、吉他的锐利感或镲片的沙沙声从混音中分离出来,并提升这些频率,让它们更贴近听众的耳朵。 


图 8 中/侧均衡处理能为你的音轨增添宽广感、纵深感和聚焦感。图为MIXROOM插件的均衡处理功能对不同类型乐器的单独处理,可见它们在MS处理中需要专注处理的声场通道有所不同,例如底鼓专注于中心部分,鼓组上方麦克风(overheads)专注于两侧部分。(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三)如何使用中/侧均衡器(以MIXROOM为例)

1. 基本用法

像MIXROOM这样的中/侧均衡器,能够轻松地塑造你混音的立体声声像。你可以在单个音轨通道、乐器组,甚至是混音总线上插入MIXROOM,并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预设。如果你不确定从哪里入手,不妨尝试一下针对特定音乐类型设计的预设,或者根据你最喜欢的参考混音来创建一个全新的目标均衡曲线。 


图 9 可以加载适用于特定音乐流派的预设。(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接下来,点击“添加智能频段(Add Smart Bands)”按钮,即可立即加载与目标均衡曲线相匹配的均衡频段,这会为你提供清晰的视觉提示,告诉你需要调整哪些部分。 

务必启用电平匹配(level match)功能,以便在应用均衡器调整后保持相同的响度,从而在A/B对比音轨时能够进行公平的比较。 

若要调整特定立体声位置中某一特定频率的增益,将鼠标悬停在频段控制面板上,以显示“立体声”图标。点击左侧的“M”可隔离中路信号频段,点击“S”则可隔离侧路信号。 

此外,你还可以点击并拖动中间的“立体声”图标向左或向右移动,以调整混音中的中路信号或侧路信号的比例,类似于干湿控制的效果。 


图 10 白色箭头指向的“立体声”按钮可以控制中路和侧路信号的混合比例。(图片来源:编译自原作者配图)

2. 处理中低频

中/侧均衡器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调节音轨中的中低频(low-mids)强度,从而为混音的中心部分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频谱的低频端大约500 Hz的位置创建一个调节频段。调整Q值,使该频段的底部延伸至320 Hz,顶部达到大约700 Hz,然后点击“M”按钮,仅对中路信号进行处理。 

如果音轨听起来比较单薄,可以尝试提升这个频段,为音轨增添力量感,同时增强低中频的居中感。 

反之,如果音轨听起来过于臃肿,可以尝试削减这个频段,以清理浑浊感并为混音腾出更多空间。 


图 11 将中低频聚焦到混音的中心位置。(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3. 处理高频

MIXROOM在提升混音的高频表现上也非常出色。你可以尝试在混音母线上插入MIXROOM,并在频谱的高频端创建一个新的频段。 

点击“S”按钮,使MIXROOM仅处理两侧信号,然后点击Q值控制器左侧的“铃铛”图标,将该频段转换为搁架式均衡(shelf),这样你就可以用一个频段来处理所选频率以上的所有信号。 

对10kHz以上的频率进行轻微提升,为你的混音增添通透感和空间感。如果想要更夸张的效果,可以尝试削减两侧的中频。 


图 12 对10kHz以上的频率进行轻微提升,为你的混音增添通透感和空间感。(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4. 处理单个乐器

你还可以使用MIXROOM来处理单个乐器的声音。例如:

  • 用单声道频段聚焦低频端的鼓声和贝斯声;
  • 通过增强中频段的低频和两侧的高频,为军鼓和吉他这类复杂的乐器增添宽度和深度;
  • 将镲片和吉他的声音推向混音的两侧,为居中的主唱腾出空间。

不过要注意,混音中过度使用中/侧处理会使音轨听起来过于夸张。更糟糕的是,它还可能引发相位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建议使用温和的设置,并且务必使用像LEVELS这样的电平监测插件来检查混音是否存在相位问题。 


图 13 使用Mastering The Mix的可视化综合电平检测插件LEVELS来检测相位问题。(图片来源:Mastering The Mix) 

掌握了如何运用中/侧处理来拓宽音轨的立体感、增强深度以及聚焦核心元素之后,你便可以借助这些技巧,将你的混音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出自《midifan月刊》2025年09月第234期

 

可下载 Midifan for iOS 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 iPad 或 iPhone 上下载并阅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