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维特(LEWITT)发布新品 RAY——首支自动对焦你声音的麦克风

2024年4月《Midifan月刊》电子杂志发行,8 篇技术文章在线阅读

低频灵魂,不同凡响:Earthworks DM6 打击乐专用话筒评测

叮咚音频正式代理 Lunacy Audio,令人惊叹的交互式效果器 BEAM 横空出世

精准混音/监听全担当——森海塞尔全能型监听耳机 HD 490 PRO 上手评测


Metropolis 前总工程师 Sam Wheat 采访——音乐工程,归根结底还是一门关乎『人』的艺术

官方新闻稿 发布于 2017-11-19 ·

分享到微信

与世界最著名录音室之一英国 Metropolis前 总工程师 Sam Wheat 一席谈后,一个印象分外鲜明:拨开一切外在技术条件,音乐工程,归根结底还是一门关乎“人”的艺术。无论是8年在 Metropolis 高密度地在工程师核心工作之外同时肩负协调管理,还是与各路音乐人及作品打交道的丰富经历(风格涵盖 The Rolling Stones 到 Amy Winehouse,再到 David Guetta,经他手的白金唱片、排行榜冠军也不在少数),娓娓道来中让人感受到他对细节与交流的重视。


摄影 Sebastian Edge

嗨,Sam!我们都十分期待你即将到来的北京之行,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能让更多人了解你在音乐工程领域的建树。首先,可以谈谈你是如何进入这一行的吗?

你好!在英国这边上学,大概到了15岁左右的时候会有实习的要求。我老家在英国中部一个挺小的镇上,基本是个无所事事的地方。当时我和教吉他的老师聊起来,他就建议我去他录音的地方看看。于是我有了一份工作,帮忙排练、录音之类的,晚上六点去,干到半夜。我就是这样找到了方向:就是这个了。我的职业道路就是这样开始的。

也就是说你是从录音工程师开始做起的,那又是如何转向混音的呢?

没错,现在更偏重混音、制作这块。这其实是个很自然的过程,要想做好混音,首先就要了解所有东西是如何录制的。我在大学里了念了三年音乐技术的学位,但实战经验对我们这行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学习从录音室开始。尽管一开始你能帮的上的只有布置设备的活儿,放好麦克风、各种架子什么的,而且一干就得好几年——但那是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之后你才能成为坐在控制台后面的录音工程师。随着理解的增长,再能进阶去做那些混音、制作的工作。

在你提到的大学教育之后,有一段作为自由职业工程师的经历,在你加入 Metropolis 之前,所涉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电影、配音、声音设计等等。这对你后来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Metropolis 这样的录音棚不仅有最好的设备,运作模式也十分精良。加之合作的都是顶尖的音乐人——这一点虽然无法改变工程师工作的难度,但相对来说会更有效的帮助你。自由职业则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各种技术、技能,还要懂得如何与不同人打交道,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捕捉他们才华的闪光点。自由职业也可以说是一种满足生计的选择,当你不得不在东伦敦某条小街巷里拼命工作的时候,你必须动用自己的一切所能。有些东西也许五年后你才会再次用到,但相信我,它们总会有派上用处的一天。


你在 Metropolis当了8年的总工程师,这样一个头衔具体说来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一个音乐工程技术部分开始之前,还有许多联络工作需要完成。无论你是混音工程师还是录音工程师,无论你在这个产业中是什么位置,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是千真万确的。作为总工程师,录音工作仍然占主要,每周5天可能要花去3、4天。每周还要再花去一两天时间联络好公司内部的各个技术部门和我们的客户。我们有5个助理,4个录音室、母带处理工作室,还有和厂牌艺人联络的部门,现在还开始做发行。与录音室经理一道,我们将所有人团结起来,呈现出整个公司的面貌。

听起来真的是很繁重啊。

嗯,不过如果长期从早上10点一直到晚上10点,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混音的话,你并没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人。我还是希望可以去多见见人,和周遭多一点联系。作为总工程师,我可以更多的跟外界建立联系,这对我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你曾经与很多风格迥异的艺人合作,做过各式各样的许多项目,从 Amy Winehouse、The Rolling Stones,到 Ellie Goulding、David Guetta,请问你是如何对待不同的客户与他们不同的风格的呢?

在我个人看来,工程师有两个境界,第一就是单纯技术层面的,你要平衡贝斯音量、高频音量、压缩等等。其实这些是很有限的,因为理论毕竟是理论。更考验人的另一重境界,是学会如何权衡个人在工作中的影响,针对不同艺人、不同情况,你需要如何去介入。有些人会随时交流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则更专注于执行,引导别人说出别人想说的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你在英国有一项非常出名的成就是现场音乐直刻黑胶的技术,这是不是因为你想要找回那种黑胶的老派美感?

是的,我对黑胶情有独钟,因为在如今的录音过程中,什么都可以分开来做。有些乐队甚至不在一起录音。鼓、贝斯、人声什么的,都分别弄好,再拿到一起加以编辑。

在做现场音乐直录黑胶的时候,所有事情都在一天里完成,包括母带处理在内,在结束的时候就做完了。很好,收工,回家!让我们开始享受音乐吧。乐队自然会对此有点紧张,所以在正式录音前需要过很多遍。当他们来到现场录音室,我们设置好各个麦克风和需要的设备,过程中一切都直接接入控制台,我在那儿完成混音,这些数据直接接入到黑胶刻录的机器里,制作成拉克盘(Lacquer)来进行后续的批量复制。

上周我们和Nile Rodgers,Chic进行了黑胶现场直刻。非常棒!我们总是忘记原来这么多经典歌曲其实都出自他之手,“Let’s Dance” “Good Times”等等,都是他写或者参与合写的,他还给很多非常大牌的艺人写歌,比如麦当娜什么的。这一次我们采取了全新操作,在 英国一个叫做Angel的录音棚现场演奏,然后通过一种 IP audio codec的 技术, 用一个叫Tieline Genie的网络盒子现场传送到 Sterling 的纽约办公室,接着就在那儿由Ryan Smith 操刀进行cutting。如果忽略1.5秒左右的延迟,可以说我们完成了一次相距万里、跨越大西洋的同步刻录,这应该是历史上的头一遭!这次我们准备做一个由八部分组成的系列,除了 Nile Rodgers、Noel Gallagher 已经完成,还有 Snoop Dogg、Josh Groben、Deadmau5 等等要排上日程的。Timeline 网络盒子要价大概7000美元,日后如果有了它,或许我们真的能试试在中国做类似的远程黑胶直刻。


摄影 Tom Rowland

这里有个专门为 MIDIFAN 读者提的问题:有很多中国音乐人和志在成为工程师的年轻人都会到 MIDIFAN 汲取专业资讯和灵感。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想要成为优秀的混音工程师,怎样的品质是最重要的?

混音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忍不住一上来就考虑插件的使用,但其实这个方法并不是最好的。一开始你还是需要花些时间去思考,寻找各种器乐之间的平衡,才能让作品变得扎实。如果先去弄均衡器(EQ)、压缩器(compressor)这些,等到真正开始混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样都做得太过,放在一起显得累赘,没有发挥的空间了。你的思维不能太单一,要从一开始就有全局观,去考虑整首歌,不要早早就陷到细节里:这个小鼓、这段吉他够好了吗?坐下来的第一个小时,你要撇开这些,专注于整体的平衡。混音是一份充满激情的工作,但在此之前你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枯燥的学习和练习。

有条理对混音工程师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品质,因为大脑思考经常比手上的操作快很多,所以你需要让一切保持井井有条。我总是按照先是鼓、贝斯、吉他,然后键盘、管弦乐、人声、和声的工作顺序,因此后续能很快找到需要的东西,用高效的方式达到之前讲的那种平衡。
工程师是关乎技术的,但那只是基础,对你来说,大部分精力都要花在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运用科学知识,并且和人保持良好关系:去和别人交谈,理解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目标又是什么。

当你既要细心地理清一切细节,又要从一片复杂中做出决定,真是需要很强人格的一项工作。顺便好奇一问,你是什么星座的?

摩羯。

嗯……似乎挺有道理的!最后说说你对这次中国之行的期待吧,你之前来过中国吗,印象如何?

2008年去澳洲时我途经上海,待了六天。中国是个疯狂的地方,虽然伦敦是个繁忙都市,但总体来说英国要比中国悠闲多了。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的、不停歇的感觉。这次能去北京,我很期待见到中国的合作者们,比如BBT组合,认识更多新的朋友,和中国的同行们进行交流。时间似乎还是很充裕的,因此也想有机会出去走走,去尝尝街边小吃!

文章出处 http://outdustry.com/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暂无评论